我們現在來介紹台灣鄉土寫實的第一代藝術家-三峽的李梅樹,1948年〈黃昏〉。〈黃昏〉可以說是李梅樹的代表作品之一,它的尺寸是120號(194×130公分),可以說是相當大的一件作品。〈黃昏〉這件作品描繪的是台灣婦女勞動之美,構圖參考1859年法國自然主義的藝術家布列東〈召回拾穗者〉,〈召回拾穗者〉描繪的內容一樣是一個寬廣的田園,所有的婦女工作結束要回家的一個情形。
1948年李梅樹畫了這一張〈黃昏〉,它特別的是一個直長型的油畫的尺寸。當中主要的人物,就是中間這個背麻布袋的婦女,是以他的大女兒李麗霞為模特兒。這樣一個婦女勞動的形象,展現出台灣女性勤樸、努力、堅持的一個形象。右下角是以他二女兒李麗月為模特兒,彎下身來撿拾地上的可能是番薯也好,或是其他的農作物,在構圖上有高、有低的一個變化。再來看看中景後面那個比較矮的女生,是以他的三女兒李麗玉為模特兒。這一個小女生在兩個大姐的中間,感覺她望向遠方,跟大姐李麗霞的眼神所望去的方向比較一致。他在繪畫的情感上,我覺得他是有一個互動的、有一個流動性的一個感覺。
這張作品一般為大家所注意的就是畫面的氣氛,那種黃昏的感覺。李梅樹他對於台灣這一片土地的描繪,透過人物、透過黃昏的一個氛圍的描繪,讓人家有一個內心深處的感動。感動的有,各位可以看一下,那一條舒緩的水平線最上面,好像在這水平線給我們穩定、內斂的感覺。所有的人物經過了一天的辛勞現在是要做一個休息,好像人生一樣,有努力的時候,也有一個階段休息的感覺。這個情意的表現上是李梅樹所要傳達出來的。第二個,這一張作品每一個人的動作、姿態好像一樣,其實各位可以看,每一個人的動作都不一樣。前面基本上有5位人物望向前方或者是下方。右後方這一位包頭巾這一個婦女,他是望向畫面外面的這個風光,給人家一種好像是有一種凝望、一種省思的一個圖像學的一個想法。
最後我們想要來表達的,就是1948年〈黃昏〉這一張作品為什麼會成為李梅樹的代表作呢?各位可以看一下,他是不是將人物的動作、表情、色調的表現,還有最主要他的空間感的表現。從前面人物一直到後面,這是一個很寬廣的農園的感覺。台灣以農業來開始一些經濟的活動,李梅樹這個時候有參與農會的一些事務,也有擔任過茶葉組合長,所以他對農村生活特別的感受到親切,所謂“人親土親”這樣一個表現在〈黃昏〉裡面是特別的濃烈。
最後我們可以欣賞到的就是整個畫面給我們一種黃昏的感覺,可是也有一種帶有期待、希望的感覺。各位可以看一下後面那一個水平線左上方那一絲絲的亮光,跟人物腳底下的一些夕陽餘暉的一些亮光,是不是有作一個呼應呢?所以在黃昏的時候該休息的時候,畫家卻給我們另一道課題,也就是希望。基本上就是做一個這樣的介紹。
歡迎收聽「聲動美術館」節目:https://www.rti.org.tw/radio/programView/id/1385
節目來源:聲動美術館/朱家綺
播出時間:2018/07/3
前往>>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| Facebook
前往>>北安55號微博 | Weibo